95年前,一名叫斯宾格勒的德国(dé guó)中学教师出版了一本日后影响巨大的(de)著作——《西方的没落》。在这本完成于(yú)一战幽暗烛光下的名著中,他(tā)首次提出,文化也如自然万物一样(yī yàng),是个有机体,有产生、发展、成熟、衰亡(shuāi wáng)四个阶段。而西方文明已经走过了(le)创造时期,正迈向无可挽回的没落。
95年前(nián qián),一名叫斯宾格勒的德国中学教师(zhōng xué jiào shī)出版了一本日后影响巨大的著作(zhù zuò)——《西方的没落》。在这本完成于一战(yī zhàn)幽暗烛光下的名著中,他首次(shǒu cì)提出,文化也如自然万物一样,是(shì)个有机体,有产生、发展、成熟、衰亡四个(sì gè)阶段。而西方文明已经走过了创造(chuàng zào)时期,正迈向无可挽回的没落。

坐在轮椅(lún yǐ)上的菲利普是当今欧洲白人精英(jīng yīng)的代表,影片从多个角度展示了(le)他所拥有的上层社会生活:物质上(shàng)坐拥名车豪宅🏠,富得流油,绝不差钱;文化(wén huà)生活也毫不含糊,看歌剧、听古典乐(lè)、交笔友,买老百姓看不懂却昂贵得(dé)要死的绘画,玩普通人不敢玩又(yòu)惊险得要命的运动。一言弊之,这是(zhè shì)一种在金钱和精神两方面都(dōu)巨大丰富的生活,几乎是今时今世(jīn shì)人类能够企及的最佳生活状态。 但(dàn)偏偏,他是一个高位瘫痪的废人(fèi rén)。 尽管雄厚的经济实力最大限度地(dì)维持了菲利普的自由,让他能够(néng gòu)像正常人一样起居、娱乐,甚至恋爱💗,可(kě)终究无法抚平他灵魂上的苦痛(kǔ tòng)——那个幽灵痛症。表面上看,他的(de)痛苦源于弱者惯有的自尊心,因为忍受(rěn shòu)不了被当成残废而受到特别关照(guān zhào),所以才故意找了一个没把(bǎ)自己当病人的护工,颇有点破罐子破摔(pò guàn zi pò shuāi)的自暴自弃。但没心没肺的德希斯所(suǒ)带来的冲击,显然远非“友情”这两个(liǎng gè)字所能概括。

与菲利普相比,黑人德(dé)希斯几乎是一无所有+一无是处(此角色的(de)原型是有北非血🩸统的阿裔,影片(yǐng piàn)改为黑人),没房没车没工作没学历(xué lì)没女友,新近被养母扫地🧹出门,在他(tā)的生活里有小偷小摸,暴力犯罪,还有坐牢(zuò láo)和吸毒。不过,这位出身下层的黑人(hēi rén)青年似乎拥有异于常人的特别(tè bié)钝感力,不仅心理素质超强,而且自我感觉极其(jí qí)良好,他大胆勾引菲利普的助手玛嘉丽(mǎ jiā lì),完全无惧对方的一再捉弄;在画廊(huà láng)里,在剧院里,更是公开表露自己(zì jǐ)对“高雅艺术”的无知,毫不理会周围人(rén)的嘘声和不屑。 仅仅用无知者无畏(wú wèi)来解释,恐怕实在是看低了(le)德希斯这个角色,他身上所展露出来(zhǎn lù chū lái)的,其实是一种对于社会文明的(de)“反动”——他的思维逻辑,言行举止,均与(yǔ)现代社会准则背道而驰。这才是真正让(ràng)菲利普感到震撼的地方。

人类社会从(cóng)原古走到今天,已经衍生出并且(bìng qiě)建立起一整套完整、完善的文明体系(tǐ xì)(譬如孔夫子竭力推崇的“礼”),这套系统(xì tǒng)保证了整个社会的良性运作,而(ér)我们身处其中,从孩童时期即开始(kāi shǐ)接受教化,最终文明的影响深入人心,根深蒂固(gēn shēn dì gù)于每个人的头脑。从大方向上(shàng)讲,文明带来的好处显然多于弊处(bì chù)。比如同情心。现代人面对一个残障人士,内心(nèi xīn)首先的反应便是同情(这已经被(bèi)训练成近乎本能),毕竟我们已经走过(zǒu guò)了把残疾人、病人丢进深山,任其(rèn qí)自生自灭的蛮荒时代。为弱者提供帮助,乃(nǎi)现代社会的基本道德准则之一。再(zài)比如等级制度,人类进入等级社会已有数千年(shù qiān nián),至今仍未能消除阶层之间的差异(chā yì)。当下社会,虽平民亦可嫁入皇室,各种(gè zhǒng)壁垒已被打破,但不同阶层之间(zhī jiān),在婚姻、求学、机遇等方面的不(bù)平等依然存在。再比如男女之仪,原始人(yuán shǐ rén)群居、群婚,无男女大防的概念,情(qíng)有所动,直接求欢便可,无需顾忌(gù jì)太多,文明社会开始,人类萌生出(chū)婚姻、家庭以及与之相关的各种(gè zhǒng)规范和限制,中国的儒家更提出(tí chū)“男女授受不亲”,连直接递交物品都被禁止(jìn zhǐ),认为有碍礼法。凡此种种,构成了蔚为大观(wèi wéi dà guān)的人类文明史,我们受惠于此,也(yě)受制于此。 德希斯的与众不同之处(chù),便在于他头脑中完全没有“文明(wén míng)”这根弦、这个框。在今天的欧洲(ōu zhōu),德希斯是个另类的存在,他(tā)不懂谦虚,不知礼节,不以自己(zì jǐ)的程度差和出身低而有(yǒu)思想包袱,他不带驾照在高速公路上疯狂(fēng kuáng)飙车,看到别人乱停车直接上去饱以老拳(bǎo yǐ lǎo quán)。不过,正所谓粗鲁是粗鲁者的(de)通行证,他这套够原始、够野蛮的(de)方法在文明社会里,居然也非常(fēi cháng)管用。对于他而言,喜欢一个女人👩,直接(zhí jiē)邀请上床🛏️、共浴就行了,何必费时挑逗、调情(tiáo qíng)?像菲利普那样选择和女人👩用文字(wén zì)笔谈,连打电话都不打一个,在(zài)他眼里,与其说是“高雅”,不如说是变态。德希斯(xī sī)没受过多少教育,既不懂歌剧(gē jù)、古典乐、现代绘画,也不懂基本(jī běn)的医学护理常识,更有甚者,他缺乏对(duì)残疾人起码的“同情”:比如他拿着(zhe)开水去烫菲利普的双腿,以测试(cè shì)瘫痪病人是否真的毫无知觉。这种非人道的(de)行为,真是有点残忍,脑子正常一点的(de)人都接受不了。至于现代人最热衷(rè zhōng)讨论的阶级差异、种族歧视,德希斯对此(duì cǐ)更是无知无觉,他压根没把菲利普(fēi lì pǔ)当成自己的雇主(同样没当病人(bìng rén)),也无视玛嘉丽是个白人女子,一副(yī fù)不怕老板开除,也不怕女人👩嘲笑的(de)死样。寻常人最容易受伤的这(zhè)两件事他都表现淡定。

但不做(zuò)文明人不代表没有可取之处。影片中(zhōng),德希斯身上的优点如金子般闪闪发光(shǎn shǎn fā guāng),他幽默风趣、率真无邪,体现出人性(rén xìng)中善的一面。这种纯真之气,是源于(yuán yú)人性本身的美好,非教化的结果(jié guǒ),而重病缠身的菲利普则彻底被其(qí)征服。因为他虽拥有文明创造出来(chū lái)的一切,却独独缺少两样东西:生机(shēng jī)与活力。 如果把菲利普看成是老(lǎo)欧洲的自我写照,那么他的瘫痪(tān huàn)便是欧洲文明对自身命运的隐喻(yǐn yù)——轮椅是工具,也是束缚,依赖于它(tā)、受困于它,最终无法挽回地走向凋零(diāo líng)。恰恰是德希斯,一位来自人类发源地(fā yuán dì)非洲、与现代社会法则几乎绝缘的(de)黑人青年,给陷入绝境的中年白人打(dǎ)了一剂强心针,他以反文明的(de)方式介入到菲利普的生活中,将(jiāng)其从令人窒息的黄金桎梏中解救出来(jiě jiù chū lái)。尽管他无法从肉体上治愈菲利普的(de)苛疾,但在精神上,他让他摆脱了(le)轮椅,获得重生。他深夜推着他到(dào)塞纳河边散步,在巴黎环线上与(yǔ)警车较劲,这些体验所带来的刺激(cì jī),其实并不亚于开着滑翔机在天空中(zhōng)翱翔,虽然后者看起来更加文明。 跨种族(zhǒng zú)、跨阶层的情感是欧洲人一直关注(guān zhù)的主题,在反复深入地探讨中(zhōng),他们反观,反省,反思,进而谋求新生的(de)可能。就这一点来说,迈向没落的(de)西方仍然令人尊敬,如同影片令人动容一样(yī yàng)。
